爱游戏体育平台官网-全国闪式提取器多级闪蒸器厂家直销
当前位置: 首页 > 爱游戏体育平台官网
药材生产的全部过程副产物的价值发现和资源化利用是中药材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
作者:爱游戏体育平台官网 发布时间:2024-09-30 07:14:04

  中央和国务院格外的重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提出没有贫穷的地方的小康,就没有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开发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产业扶贫是近年来全国贫穷的地方正在实践的一种新型扶贫方式,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其重在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产业扶贫已逐渐被证实是解决贫穷的地方和贫困人口生存发展的根本手段,是实现稳定脱贫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之策,已成为扶贫开发工作的核心和关键。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中药及大健康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形态趋势,中药材原料需求旺盛。我国中药材资源富集地区与贫穷的地方呈现高度重合的特点,多数贫穷的地方中药资源禀赋较高;中药农业的门槛较低,在贫穷的地方中药材种植历史久远、种植经验比较丰富,利于推广及普及。

  因此,建立中药材产业扶贫机制具有其内在优势,是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中医药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201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务院扶贫办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建立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促进贫穷的地方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造血功能持续增强。

  2018年6月,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特别指出“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中药材产业扶贫在国家扶贫开发战略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2018年11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务院扶贫办组织成立了国家中药材产业扶贫技术指导专家组,旨在为解决基层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生产等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扶贫技术指导专家组在对中药材产业扶贫路径及成效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贫穷的地方中药资源禀赋,提升中药材产业综合效益是今后中药产业扶贫的重要方法。本文即是在此基础上,从提升贫困区中药材产业综合效益角度,对基于药材生产的全部过程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的产业扶贫可行性做多元化的分析,对其利用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提升中药材产业扶贫成效,巩固扶贫成果,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支撑。

  在政策保障层面,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务院扶贫办等5部门联合印发《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提出:通过引导百家药企在贫穷的地方建基地,发展百种大宗、道地药材种植、生产,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建立相对完善的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以来,各地先后出台了适宜于本区域中药材产业扶贫的相关实施方案,从财税政策、产业资金筹措、服务平台搭建等方面共促中药材产业扶贫政策的落实。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发展包括中药材在内的农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从国家层面强化了中药材产业扶贫的政策保障。

  在技术保障层面,为解决基层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生产等技术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务院扶贫办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了国家中药材产业扶贫技术指导中心及技术指导专家组,并定期举办培训会;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将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作为各岗位科学家及试验站的重要工作任务,进一步为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为因地制宜的指导和规划中药材生产实践,促进中药材产业扶贫相关工作向最佳生产区域集中,国内学者基于贫穷的地方的有关数据资料,对具有优先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条件的区域进行划分,并在宏观层面对贫穷的地方可种植的中药材名录做多元化的分析整理,发布了适宜于不同贫困区域适宜发展中药材品种名录,为相关区域中药材产业扶贫指了方向。

  在国家及地方有关政策的激励下,在各级经营主体的积极探索下,中药材产业扶贫成效显著。据统计,43.87%的贫困县已开展了中药材种植产业,部分区域探索建立了以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为市场主体,以中药材企业全程托管、新型中药材产业经营主体带动、订单采购、政府支持引导贫困户自种等相结合的差异化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模式。依托大型药企、中医医院在贫穷的地方形成一批“量身打造”以销定产的“定制药园”,为实现精准化、个性化定制中药材产销,稳定中药材市场和价格,保障中药材种植户的利益提供了保障。

  以山西省为例,在政策、资金和项目等方面的倾斜扶持下,中药材产业作为贫困县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大力推进。中药材种植覆盖全省 90%的贫困县,贫困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左右,贫困户通过种植中药材或务工,不但增加了收入,而且掌握了一项新的种植技能。如陵川县以贫困乡村为主战场,先后实施20万亩山地连翘种植项目、三山三河中药材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百村万户”中药材脱贫增收项目,产业覆盖了所有乡镇、70%的行政村、60%的农户,农民人均药材收入突破1000元。甘肃省75个贫困县中有43个县将中药材种植作为脱贫增收项目或主导产业,覆盖1300多个贫困村,主产区中药材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

  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禀赋和财税政策的支持,为中药材产业扶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应注意到,在扶贫政策激励下,盲目引种、无序发展现象已然显现,导致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道地性降低。

  据统计,2017年全国中药材总种植培养面积已达到6799.17万亩,预计2020年将逾亿亩,但药材销售经营渠道单一,势必造成产销失衡,影响扶贫成效。此外,就产业属性而言,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必然以追逐市场利益为根本目标,更加关注效率而非公平。

  而纵观目前贫穷的地方布局的中药材产业多侧重于规模效应,较少关注综合效益,整体竞争力不强,特色优势不显著,在目前区域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可实现药农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增收,但随着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贫困人口,扶贫政策及其相关效应将渐次消失,如何在后扶贫时代延展中药材产业扶贫能力,使脱贫民众获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应成为下一阶段面对的关键问题。

  据此笔者提出,在现有产业规模基础上提升生产效率、增加效益应是后扶贫时代贫穷的地方中药材产业扶贫的发展趋势,也是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途径。

  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有300余种常用中药材依靠人工生产供给,药材生产的全部过程每年直接产生非药用部位约7500万吨,加之药材及饮片加工下脚料,总量逾亿吨。近些年来,随着对传统非药用部位资源性化学成分的深入研究,部分传统非药用部位的潜在资源价值逐渐显现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格外的重视,如银杏叶、杜仲叶等逐渐演化为药用,成为中药体系中的新增品种;发现人参茎叶、花、果序等均含有与人参相似的资源性化学成分,具有较高的药用及保健价值,据此人参各组织部位的资源价值得到了充分释放,人参资源经济产业链得到了有效延伸;黄芩茎叶、地黄茎叶均已开发形成成药并实现产业化。因此,基于庞大的生物储量及其潜在的资源价值,开展基于药材生产的全部过程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与产业化开发具备比较好的发展前途,也是中药材产业扶贫过程中增加产业综合效益的重要发展方向。

  2.2 中药材生产的全部过程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是保护生态、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要求

  地处我国西部地区的集中连片贫困区大多处于生态脆弱地区。有研究指出,生态脆弱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环境贫困陷阱”诅咒,环境贫困绝非环境质量或者环境公共服务的不足,而是环境质量的恶化会影响健康、教育等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其他资源配置而影响甚至拖累发展,加剧贫困和社会经济不平等。

  2015年11月《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生态成为脱贫攻坚的前置条件和基本载体。因此,实施中药产业扶贫必然要求在扶贫过程中同时注重生态保护。产地调研显示,中药材栽培生产及产地工艺流程中,大量非药用部位、下脚料因未实现资源化利用而堆置田间地头,既占用土地资源又造成环境污染。酸枣仁、杏仁等部分药材产地工艺流程产生的废弃果肉、核壳下脚料严重威胁产地生态环境。因此实现该类废弃物及副产物的有效处置与资源化利用,不仅可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保护贫困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支撑,预期生态效益显著。

  2.3 中药材生产的全部过程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可明显提升贫穷的地方中药材产业竞争力

  精准扶贫的重点是转变以往贫困管理的模式,即实现扶贫模式从“输血式”扶贫往“造血式”扶贫转变,而在此过程中,构造“造血”的源动力便是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的重点步骤。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初期的底线目标,乡村振兴则是彻底摆脱农村贫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此,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既肩负着助力脱贫攻坚的任务,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依托。要完成这样的重任,有两个基本问题是需要解决:一是把贫穷的地方中药材产业发展成当地的优势产业,成为广大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二是在扶贫政策的激励形成规模效应的基础上,更要实现效益提升,以保证产业综合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基于循环经济基本理论构建形成的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策略及适宜技术体系在中药农业、中药工业领域得到推广应用,有效推动了中药产业的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策略及适宜技术体系推广应用于中药材产业扶贫过程,开展中药材生产的全部过程中非药用部位及下脚料的资源价值发现及资源化利用,将在现有规模效益的基础上逐步提升贫困区域中药材产业的经济效益,有效提升贫困区域药农的综合收益,形成中药材扶贫产业的特色优势,以保障后扶贫时代脱贫区域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巩固扶贫成效,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3.1 基于非药用部位及加工下脚料的医药中间体开发与资源化利用扶贫策略及实践

  有研究显示,中药材采收工艺流程中产生的非药用部位、下脚料等副产物大多含有与其药用部位相似的化学组成,部分非药用部位在民间尚有药用记载。发掘中药材生产、工艺流程废弃物及副产物的潜在医药价值,实现其资源化利用是提升中药材产业扶贫综合收益的重要途径。

  据此,本团队在基于文献分析及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针对部分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非药用部位,探索形成“基于药材生产的全部过程传统非药用部位及加工下脚料的医药产品研究开发模式”,并推广应用于苦参种子、丹参茎叶等10余种大宗药材非药用部位的资源价值发现与资源化利用。

  苦参碱类生物碱是目前用于医药临床、畜禽用药、生物农药的重要资源性物质,传统主要以豆科荒漠固沙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为原料提取制备。近年来,随着该类医药中间体需求量的逐年增加,致使野生苦豆子资源逐年减少,严重威胁荒漠地区的自然生态。

  本团队研究之后发现,苦参药材栽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苦参种子与苦豆子植物具有高度相似的生物碱类成分组成,据此采用现代分离纯化技术创建形成以苦参种子资源为原料制备苦参碱类生物碱医药中间体的规模化生产的基本工艺,并实现产业化推广。

  这一苦参碱类原料新资源的发现与有效利用,不仅增加了苦参药材种植的综合效益,提升了产区贫困农户的综合收益,实现了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也减少了苦豆子资源消耗,预期可间接保护我国近万公顷荒漠区域的脆弱生态。

  丹参为常用活血化瘀药物,我国每年丹参药材种植过程产生20余万吨废弃茎叶。本团队研究之后发现,丹参茎叶中含有与丹参药材含量相近的以丹酚酸、迷迭香酸为代表的酚酸类组分,且具有非常明显的活血化瘀功效,据此研究建立了以丹参茎叶替代丹参药材作为丹酚酸医药/化工原料的高值化利用制备工艺,并研究制定了丹参茎叶药材品质衡量准则,作为新资源药材收录于《陕西省药材标准》,实现了丹参药材生产的全部过程副产物的循环利用,提升了丹参药材的生产效益和产区药农的综合收益。

  3.2 基于非药用部位及加工下脚料的功能食品开发与资源化利用扶贫策略及实践部分

  药食两用中药资源,其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产生的非药用部位及下脚料富有丰富的营养的东西,以其为主要的组成原材料经现代工艺可制作具有一定保健功能及食疗作用的功能食品。本团队以酸枣、大枣、芡、瓜蒌等10余种药食两用资源非药用部位为示范,构建形成基于药材生产的全部过程传统非药用部位的功能食品开发模式,为药食两用中药资源的循环利用与产业扶贫提供了支撑。

  酸枣树为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重要的防风固沙和抗旱树种,在黄土高原黄河沿岸及太行山区等贫困区域有较大面积的野生分布,其成熟种子为中医临床常用养心安神中药酸枣仁。在酸枣仁生产工艺流程每30kg酸枣鲜果仅可产出1kg酸枣仁药材,产生巨量果肉及果壳废弃物,其随意排放已导致非常严重生态环境污染。基于以上产业现状,本团队采用益生菌发酵酸枣果肉副产物创制形成上具有一定保健功能的酸枣醋、酒、膏、果葡糖浆等系列健康食品群;果肉提取制备多糖并络合铁离子形成酸枣果肉多糖铁产品;提取多糖后剩余的酸枣果皮资源制备形成酸枣食用红色素及可溶性与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工艺。以酸枣叶为原料提取纯化形成具有甜味抑制作用的食用矫味剂。

  此外,本团队基于前期研究显示瓜蒌工艺流程产生的大量废弃果瓤富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营养成分及色素类物质,构建形成了瓜蒌瓤果葡糖浆和食用黄色素绿色制备工艺。有关技术成果的推广,可有效提升相关药食两用中药品种的综合效益,预期可带动产区近百万农户的脱贫增收。

  生态农业主要是指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农村生产和再生产,利用人、生物与境之间的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的共生、相养规律,促进物质的多次重复和循环利用。生态农业的“内生”循环系统可使一个农业企业从生产、加工、销售、回收、利用、再生产、再加工、再销售等形成一个企业内部生态循环的闭环,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区域内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全消纳”,促进区域农业生产废弃物生态消纳与循环利用、种养加相互融合,实现了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的全部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物循环再生化。

  研究显示,药材生产与工艺流程中产生的废弃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富含粗蛋白、粗脂肪、多糖类物质,部分补益类中药的非药用部位尚有一定的增强免疫作用,是良好的牲畜、家禽、渔业饲料或饲料添加剂。而畜禽等养殖过程产生的粪便等副产物又是重要的有机肥料。

  以黄芪药材栽培生产为例,其田间管理过程摘花打顶产生的花蕾及嫩叶可制茶饮,采收工艺流程产生的茎叶资源富含蛋白质且具有一定的免疫增强活性,可作为适口性较好的畜禽养殖功能饲料,有效提升贫穷的地方畜牧产品质量;养殖过程产生的动物粪便作为有机肥回田施用,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基础上可效减少无机肥的施用量,提升药材产量与质量,以此来实现种养结合,形成一个天然、有机、开放的内部生态循环系统,明显提升黄芪产业的综合效益和产区经济发展水平。

  精准扶贫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扶贫力度的大小、扶贫强度的强弱、扶贫方式的合适与否都将决定扶贫的效果。中药材产业扶贫是目前有效解决中药材资源禀赋较高地区贫困农户稳定经济收入来源的重要方法,且已在我国脱贫增收实践中起到了显著作用。

  源于循环经济理念的中药材生产的全部过程副产物的价值发现和资源化利用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完成区域脱贫源动力构建的重要发展趋势,也必将为后扶贫时代脱贫区域实现中药材产业稳定发展并形成特色优势提供重要保障。

  但同时应注意到,中药材生产的全部过程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不仅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同时与配套政策法规的建设紧密关联,现有政策法规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制约了中药废弃物及副产物多元化利用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

  因此,建议在充分研究及论证的基础上,在以中药材产业为主要脱贫增收抓手的贫困区域,政府、社会和企业应共同倡导并探索构建先行先试政策特区,从政策保障层面拓宽中药废弃物及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途径,以有效提升贫困区域中药材产业的综合效益,进一步稳定中药材产业的扶贫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