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内容均以“你最近是在找工作吗”为内容开头。不少求职者怀疑自己的简历信息已经被倒卖。
调查发现,从简历收集到简历买卖,简历倒卖现象已成为一条黑色产业链,简历也因时效性分为一手和二手简历,实时一手简历最高能卖到一条5元,一天就能收集到2000份。这些简历从何而来?谁又该为求职者的个人隐私信息泄露买单?
每年求职季来临,求职者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应届毕业生经常会收到不明来源的招聘电话。北京某大学两位博士研究生表示,自己此前在网上找工作时,频繁地接到清楚自己个人隐私信息的招聘电话。
学生B:在国内正规的求职网站投了一些简历,不久之后就接到电话。对方很了解我的个人情况,也清楚我想求职的地点、意向等。
商家表示,购买的企业账号能自己发布也可以找人代发招聘信息,通过发布热门岗位或进行充值会员,一天就能收到2000多条简历,这种行为行话称为“发帖”。这样收来的简历保证是“实时而且是一手的”。一手简历的价格在2-5元不等。如果觉得贵也能买二手简历,一条在几毛钱左右。
同时他表示,如果只是需要简历,能买“简历号”。简历号里有收集好的现成简历。这种简历号虽然都是一手简历,但几乎都不是当天投递的,所以大多按二手价4-6毛钱一条售卖。
另外一名卖家则表示,自己这里出租“简历提取器”,40元钱一天,它可以从招聘平台上抓取历史简历。简历的地区、行业、投递时间都能自行设置,一天一样能抓取2000份。只是这样的简历时效性较差,不容易让求职者相信。
知名IT与知识产权律师赵占领和记者说,此类简历买卖现象有两种情况,一是不法分子利用招聘平台管理漏洞注册账号,通过审核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以收集简历后进行倒卖;二是利用招聘平台技术漏洞,直接盗取用户简历信息后倒卖。这两种情况都涉嫌非法侵犯公民个人隐私信息罪。
针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招聘平台要不要承担对应的责任?赵占领表示,如果证据充分,平台需要承担民事赔偿相应的责任以及行政处罚。
赵占领:平台要承担行政责任,由监管部门进行处罚。一般来说包括责令改正罚款等;另外平台也应向信息被泄露的用户承担民事赔偿相应的责任。若用户能够证明它因此造成损失的话,这样的平台就应当因没有尽到信息安全保障义务,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但如果单一用户无法收集到足够证据,又确实发生了大量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赵占领表示,此类情况可以由检察院依法提起公益诉讼。“可能很多用户没有遭到直接经济损失,或者即使遭受了也可能很难举证信息是从哪个渠道泄露,由检察院来代表广大的权益受到侵害的用户来提起公益诉讼,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