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淡水资源不足,已成为人类日益关切的问题。作为水资源的开源增量技术,海水淡化慢慢的变成了解决全球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方法。中国也属于世界上贫水国之一,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并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大量的淡水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仅为南方的1/4。可以说,整个淡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我国海水淡化有了较快的发展,产业化发展形态趋势良好。截至2020年底,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35个,工程规模1651083吨/日。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海水淡化工程40个,工程规模1452448吨/日;千吨级及以上、万吨级以下海水淡化工程50个,工程规模188894吨/日;千吨级以下海水淡化工程45个,工程规模9741吨/日。2020年,全国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4个,工程规模64850吨/日,分布在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大多数都用在沿海城市钢铁、电力、冶金等工业用水以及海岛地区生活用水。
2020年9月,自然资源部答复《关于支持山东开展全国经略海洋综合试点,推动海洋强国建设的提案》时,提出应推动在沿海严重缺水城市开展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试点,以及反渗透膜等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提高装备国产化水平,逐步降低成本,通过中央预算内资金对合乎条件的海水淡化工程建设、海水淡化国产装备研发制造、自有技术成果转化等项目予以支持,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2021年5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自然资源部印发《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90万吨/日以上,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25万吨/日以上,其中沿海城市新增105万吨/日以上,海岛地区新增20万吨/日以上。海水淡化关键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海水淡化利用的标准体系基本健全,政策机制更完善。2021年9月29日,由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主持制定的海水淡化领域国际标准《海洋技术-反渗透海水淡化产品水水质-市政供水指南》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官网上发布,该标准是我国主导的首项海水淡化国际标准。《天津市促进海水淡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规定》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首部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将国家关于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部署安排和政策措施,落实转化为具体法规规范,为打造现代海洋城市、助力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8年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海水淡化的定义、处理工艺等,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海水利用行业和海水淡化产业的现状,并对中国海水淡化等其他水处理工业的财务情况进行了详实全面的分析。随后,报告对海水淡化产业做了区域发展分析、研发技术分析、装置发展分析和重点企业经营情况分析。最后分析了海水淡化产业的未来前景。
本研究报告数据大多数来源于于国家统计局、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海洋局、产业研究院、产业研究院市场调研中心、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海水淡化行业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海水淡化相关行业,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